首页 > 实时讯息 >

自贸港的年轻人 | 一个研究生一个本科生 屯昌两夫妻返乡养鸡为了啥?

时间:

南海网 记者 任桐 实习生 潘凯

咯咯咯~

一声鸡鸣,打破了清晨6点的宁静,也叫醒了小山坡上一个养鸡场的主人。

养鸡场的鸡苗。记者 马一鸣 摄

他们是一对夫妇,丈夫叫廖文兵,妻子叫陈君,今年42岁。每天,鸡鸣声就是他们的闹钟,意味着就要开启一天的忙碌了。喂鸡、打扫、捡鸡蛋、制作有机肥、给小鸡打疫苗……夫妻二人分工合作,有时一忙就到了夜幕时分。

从2012年返乡养鸡至今,已经13年光阴,很多人不理解这对夫妇。要知道,他们二人,丈夫是研究生学历,妻子是本科学历,原本在大城市有着体面的工作,稳定的薪资,即便是到农业一线,也可以“怀揣”专业技术,成为一名农业导师。

可偏偏,他们选了一条最接地气儿,也是最辛苦的一条创业路。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返乡养鸡?陈君引用诗歌《未选择的路》里的那句回答:“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养鸡场的鸡苗。记者 马一鸣 摄

初心不改

夫妻双双把“村”还开起养鸡场

“我考大学走出去,就是为了再回家乡务农。”陈君出生于屯昌县乌坡镇鸭塘村,在她眼里,农业是生存的基本,也是山间农田里放飞的自由,她渴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农业,前往江西农业大学就读。大学期间,陈君结识了来自江西的廖文兵,并发展成为恋人。

2009年,廖文兵考上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陈君不愿与他分离,跟随他前往福建打工。她应聘到福建一家饲料公司,从销售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三年努力,她当上了销售部主任,年薪近20万元。

此时,廖文兵也即将研究生毕业。“我想留校,她的工作也不错,按理说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体面而富足。可是,我知道,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回到她的家乡海南。”

养鸡场的鸡。记者 马一鸣 摄

初心不改,即将大学四年,工作三年,陈君返乡的想法从未改变。就这样,为了支持妻子的梦想,夫妻二人决定研究生毕业后一起回海南创业。

创业?做什么?经过多方了解,他们想到了做蛋鸡养殖。

2012年,陈君拉着丈夫从福建飞了四趟海南,二人坐着大巴车,跑遍了海口、琼海、文昌和屯昌等地的超市、农贸市场和养殖场,了解市场行情、选择合适的养殖地点。

当年7月,他们回到屯昌,在乌坡镇红尖岭上租下一片70亩的荒地。自此,两个年轻人的“返乡创业梦”在海南屯昌的一个小山坡上“落地生根”。

养鸡场的鸡。记者 马一鸣 摄

也曾受挫

蛋鸡养殖之路“道阻且难行”

“脚上所有的路,都是我们俩带着挖土机平整出来的;鸡场的高矮围墙,都是我们两个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地里的每棵香蕉树,都是我们两个人亲手种下的……”走在养鸡基地,陈君禁不住感慨,创业初期,为了节省成本,夫妻二人几乎全部亲力亲为。

他们平整土地、搭建鸡棚,架设400多米的电线,从山下把电引到养鸡场,还从附近的山上引来天然的山泉水和温泉水。

初心不改,夫妻双双把“村”还开起养鸡场。记者 马一鸣 摄

2013年2月,第一栋养鸡场终于完工,二人购买了第一批蛋鸡的鸡苗,虽然只有1400只,却是他们的全部希望。

“我们懂技术,把这些技术应用于养殖,便得我们蛋鸡下的鸡蛋好吃,富含微量元素,深受市场欢迎。”经过几年的发展,养殖逐渐走上了规模,夫妻二人注册“乌坡温泉蛋”商标,一点一点将绿壳鸡蛋卖到周边乡村,又卖到屯昌,此后又销到海口、琼海、三亚等地。

廖文兵给鸡场的鸡喂食。记者 马一鸣 摄

然而,市场在变化,品牌化发展的背后,需要规模化的养殖、自动化的生产,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资。

“钱是大问题,先前已经投入200万元,大多是借的,还没还清。如果再投入,我们比拼不过更大的鸡场老板。”2019年,廖文兵和陈君在积累了7年的创业经验,不得不放弃蛋鸡养殖的发展之路,转变思路,重新找到一条符合二人实际的经营之路。

四份收入

摸索出一条林下“立体化”养殖之路

“这条经营之路,是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廖文兵介绍,目前,养鸡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销售脱温鸡苗。对于刚出壳小鸡的饲养管理,他们夫妻二人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把鸡苗保温、免疫防疫、饲养日常等做到位。这样做,小鸡的抵抗力就比较强,农户买回去饲养,成活率都非常高。这也成就了他们的一份收入。

芦花鸡正在吃玉米。记者 马一鸣 摄

廖文兵介绍:“我们从广东引进优质鸡苗后,做好防疫和保温,出售给农户散养,成活率近100%。目前,引进的品种有金芦花、五黑鸡、清苑麻鸡、文昌鸡共四种。”

还有部分鸡苗,他们夫妻二人就自己养。养殖基地位于山间,一条山泉水从中流过,形成了较好的山地放养环境。他们于是让金芦花、清苑麻鸡、文昌鸡等品种的阉鸡,在养鸡场里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喝山泉水。这些鸡长大了,就可以进行整鸡的销售,这也是他们的第二份收入。

而五黑鸡,虽然产蛋率比较低,但是它的鸡蛋营养价值确非常高,加之夫妻二人引进的五黑鸡种母鸡营养价值高,所以可以常年饲养,给市场提供优质的高端绿壳鸡蛋。这是他们的第三份收入。

养鸡场的芭蕉林。记者 马一鸣 摄

此外,廖文兵和陈君还有另外一份收入,那就是养鸡场里的香蕉。当年,为了给散养鸡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自己在基地亲手种下一棵又一棵香蕉树,如今已经种了2000多棵。

“今年香蕉的行情不错,产量大的一棵树上的香蕉就能收入100多块。”陈君笑着说,这“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举,不仅让养鸡场形成了林下“立体化”养殖,还成就了又一份收入。

养鸡场的芭蕉林。记者 马一鸣 摄

从一门心思做蛋鸡养殖,到如今“多点开花”,“坐拥”四份收入,廖文兵和陈君终于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方向。最多时,养鸡场小鸡、中鸡、成鸡总量上万只,他们以技术“说话”,真正沉到一线,把鸡养好;他们以知识致富,不仅赚到了钱,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陈君常说的:“让家乡的荒土地结出‘果实’,再多辛苦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