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试试当“医生科学家”
结束上午的坐诊后,张瑛梅手捧厚厚一叠资料,前往她的“第二战场”——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办公室。她不仅是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中医内科医师,也是医院GCP机构办公室的“中枢协调员”。从注重整体观和辨证法的中医门诊,到强调细节和规范的临床试验管理,在这看似跨界的领域里,她用耐心与专业架起了一座传统医学与现代科研的桥梁。

妙手仁心 中医门诊展风采
2015年,中医硕士毕业的张瑛梅来到简阳市人民医院工作。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和细致温和的沟通风格,她很快就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成为患者口中厉害的“小中医”。一次,一名产后仅50天的产妇,带着满脸焦虑和疲惫找到张瑛梅,“她说产后总是反复发热,量体温又不高,就是热得心慌,就算是在正常人感到舒适的室内,汗水仍像是触到了水龙头般,止不住地往下流。同时又怕风怕冷,只能任由衣服湿透不敢减衣。家人认为她是产后体虚,给她补气血,但是症状越来越重。四处求医,效果不佳,自己每天都很崩溃。”据张瑛梅回忆,经过望、闻、问、切,她发现,让该新手妈妈几近崩溃的怕热、怕冷,并不是虚,实际上是虚实夹杂且以实为主。张瑛梅为她开了中药,复诊时产妇心情明显好转,说症状改善,发热时已经敢敞开衣服了。后又调方几次,患者自觉一次比一次轻松,最终满意而归。中医门诊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患者,按照张瑛梅的说法,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患者的诉求是什么,但是她有一个应对法宝,那就是耐心倾听加上心理疏导,站在患者角度,急患者所急,再给予辨证施治。对于张瑛梅来说,患者满意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临危受命 GCP创建显担当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临床前沿走向了临床科研前沿。作为医院引进的人才,张瑛梅除了做好临床工作外,也一直重视科研工作,成为医院首个获得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立项的研究人员。2024年,医院需要创建 GCP 机构,急需既懂临床又具备科研管理能力的人才,张瑛梅便临危受命,主动担起了GCP创建的重任。转型之路并不轻松。GCP体系创建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要求 GCP机构、伦理、专业需要同时备案成功且通过现场检查。虽然张瑛梅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但对于临床研究领域,仍是新人。从恶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伦理审查等相关内容,到带领团队撰写制度、标准操作规程(SOP),指导科室完善文件系统,再到紧盯各项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那段时间,张瑛梅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恨不得自己变身三头六臂。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和学习心得,下班后仍组织线上的SOP学习。最终,经过9个多月的全力准备,张瑛梅和团队不负众望,成功实现了医院GCP备案。
知行合一 探索医学新边界
“很多人觉得中医和临床试验是两条平行线,但张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交汇点。”一位科室主任说。提起张瑛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从容且有耐心,面对繁琐的迎检工作,她不仅没有放下临床诊疗工作,更是将创建 GCP 实验室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在 GCP 办公室的档案柜里,整齐排列着颜色各异的文件夹,每个标签上都手写着项目编号、负责科室和进度节点——面对全院多个临床科室的试验项目,她像老中医辨症一样梳理出共性问题;在项目质控时,她又手拿“放大镜”不放过一丝问题。“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么‘分裂’的职业路径。”张瑛梅说:“其实中医本就讲究‘整体观’,GCP的本质也是系统性规范思维,GCP会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锻炼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以前我是医生,以后我想试试当‘医生科学家’,当我们能用科研的‘显微镜’看清经验的脉络,再用经验‘望远镜’捕捉数据的人性温度,医学的边界自然就拓宽了。”(供稿:简阳市人民医院 文:侯文瑾 图:黄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