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洲时评丨清明祭英烈:以精神之火照亮时代征程

时间: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清明,是春意盎然的节气,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时刻。当数字技术让烈士的容颜穿越时空重现,当千万支素菊在云端与实地同时绽放,当青年学子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一个民族对英雄的追思与传承,在这一刻凝聚成奋进的力量。英烈精神,从来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信仰火炬,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前行。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棉絮果腹,战斗至生命最后一息;赵一曼在日寇酷刑下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血书;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用生命诠释“宁死不屈”的誓言。这些刻入民族记忆的身影,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正如央广网所言:“英雄的底色,是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种精神在基层同样熠熠生辉。山东阳谷的23位村民以长矛大刀抗击日军装甲车,明知不敌却誓死不退;抗美援朝老兵李玉安隐姓埋名四十年,甘当普通工人默默奉献。他们证明: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植根于人民的平凡灵魂。正是这些“沉默的脊梁”,让英烈精神超越时空,成为民族面对挑战时最深沉的力量。

新时代的英烈传承,正以多元形式焕发新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208名民警、174名辅警因公牺牲,这些数字背后是和平年代最沉重的奉献。科技与法治的双重赋能,让英烈精神更可感、更永恒。AR技术实现与先烈的“隔空对话”,数字基因库永久保存英雄故事;兵团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屯垦遗址研学,让青少年触摸历史的温度。法治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出台、侮辱英烈行为的入刑、多起公益诉讼的胜诉,构筑起捍卫英烈荣光的铜墙铁壁。正如《法治日报》强调:“用法治守护英烈精神,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对英烈最好的告慰,是将精神转化为实干。中国航天人赓续钱学森精神,在星辰大海中连创奇迹;三代治沙人于毛乌素沙漠续写焦裕禄誓言,用草方格锁住黄沙;电焊工易冉以毫米级精度的焊缝诠释“铁人精神”的现代内涵。这些奋斗者证明:英雄精神从未远离,它正在每个岗位上燃烧。

清明祭英烈,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宣言。当我们凝视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牺牲,更是今日的担当与明日的希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一个岗位都是战场,每一次突破都是致敬。让我们以英烈精神为炬,在科技创新前沿披荆斩棘,在基层一线扎根奉献,让英雄史诗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青山巍巍,忠魂永驻;薪火相传,吾辈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