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A将走向何方?
2024年,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危机蔓延,文旅行业因消费复苏弱于预期及同质化竞争制约,短期承压。在此背景下,文旅、地产行业龙头企业华侨城A 上年度交出一份“亏损扩大,现金流改善”的答卷,值得细细玩味。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86.62亿元,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约260亿元。此外,营业收入也连续三年呈下滑态势。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华侨城A经营性净现金流逆势增长56.67%,有息负债总额下降。
亏损扩大与现金流改善的背离,是行业深度调整期,企业的战略取舍?还是另有深意?华侨城,能否危中求机……
1 现金流两年为正,拐点出现了?
现金流,寒冬中的生命线。
在地产行业普遍陷入困境,而文旅消费行业蓬勃发展尚待时日的背景下,华侨城A全年实现营收544.0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53.62亿元且连续两年为正,这在业界会被看做是危中有机,拐点的出现。
经营性净现金流的稳步向好,印证了主业造血能力的回升。现金流的战略价值在于融资成本优势、逆周期布局能力以及股东回报的保障。

根据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其现金流结构亦在持续优化。这轮优化并非短期财务技巧,而是通过商业模式优化(专业化改革)、和资产重组(去杠杆)而实现的系统性改善,此为转型赢得时间窗口。
年报又披露另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末,华侨城A有息负债总额1304亿元,其中中长期借款占比69%,平均融资成本为3.62%,较年初下降29bp。安全边际的不断提升,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非常时期企业的经营韧性、现金管理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 聚焦老本行,靠创新拼出路
早在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文旅企业金融支持,推动景区提质扩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这些政策有很强的针对性,于华侨城A而言,尤其利于公司主题公园、酒店、文旅商综合体等产品的经营提升。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伴随相关政策的落地见效、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2025年中国文旅市场总体发展环境看好。文旅行业的发展特点正逐步从“资源依托和要素投入的自然增长模式”进入到“产品研发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作为旅游业标杆企业,华侨城A在2024年展现出了头部企业的显著优势。“政策红利+持续创新”率先打开华侨城A的增量空间,公司文旅版块“两大增长极”蓄势待发。
首先是轻资产模式的价值释放。
财报显示,2024年,华侨城A旗下文旅项目全年接待游客8081万人次,借助消费提振机遇,公司持续增加产品供给,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开业、深圳前海欢乐港湾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圳前海华侨城瑞吉酒店试业、天津欢乐谷推出“欢乐冰雪节”,先后落地了东莞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及山西省永济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等多个轻资产项目。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华侨城旅发公司受托管理的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三大景区就实现了游客接待与营收双突破,截止2024年年底,三大景区年游客总接待量近140万人次,同比增长61%,营收同比增长76%。
其次是数字技术的赋能升级。
2024年是数字基建元年。伴随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全息影音等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处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可以看到,华侨城A将数字IP、旅游科技作为旅游业务的重要支撑,正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实施“星河计划”,借助社交媒体与数智科技,深化构建自有数字IP矩阵,逐步落地了一批品牌IP化、IP数字化、数字IP产业化项目;欢乐谷将VR/AR过山车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列为设备更新改造的重点,襄阳奇幻谷星际历险项目作为国内首个星际穿越主题7D飞行影院,将数码影视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完美融合。

北京欢乐谷国潮文化节绮梦青花大巡游
3 逆向思维下的战略优化
随着地产行业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越来越多的房企不再增加销售目标、追求规模化发展,转而通过主动管控销售规模,追求更加稳健的发展。
2024年,行业销售下滑25%的背景下,华侨城A存货去化周期短于行业平均。
不拿地≠不发展
2016—2017年楼市调控收紧的背景下,得益于央企背景,华侨城A一度加大拿地力度,2019年拿地强度(拿地金额/销售金额)高达86%,整体策略相对积极。而近两年,公司拿地节奏明显放缓,2025年3月11日,华侨城A以4.57亿元底价竞得重庆科学城地块,距离上一次拿地,已超一年之久。
事实上,2020—2024年,TOP100房企拿地总额总体呈下滑趋势。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9280亿元,同比下降29.7%,相较去年前11月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已不足2020年的三成。

拿地进度的放缓一度让外界质疑其发展动力,却未曾推敲,这“零新增”背后的防守反击逻辑,其“以销定投”的审慎策略,精准投放、存量优化的模式,在行业下行期,反而构筑了更安全的财务边界。反观单地块质量,重庆项目颇具性价比。
断舍离,方能轻装上阵
过去两年,华侨城A开启“瘦身”模式,出售了一些子公司的股权以减轻资金和负债压力。诚然,面对市场危机,一大批地产企业选择出售资产偿债、补充现金流或降低杠杆,“断臂”求生。
对于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把握经济转型中的市场机遇,华侨城A思路明确。简言之,就是用好“优化存量”“做对增量”两大路径,依托资源禀赋,推动有限资源投向核心业务、优势业务,投入到把握大、潜力足、经验丰富、确定性高的细分赛道上,逐步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不过,从2024年财报看,企业仅将非核心资产变现回血,在盘活存量资产、精准激活需求端的同时,完成资产结构的重整。
4 静待周期穿越,重估龙头价值
三连亏是事实,但哪个百年企业不会遇到危机?纵观历史,华侨城A曾多次穿越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华侨城A凭借“旅游+地产”模式率先复苏,2015年至2019年净利润显著增长,2020年华侨城A仍保持现金流为正,不断展现龙头韧性……
无论何时,华侨城A根基稳固,逆境反转的战略定力始终清晰。
随着地产调控的常态化和文旅消费的不断升级,2022年起,华侨城A厘清资产边界,通过战略解绑、能力重构、资产盘活,进行了一场专业化整合,正式打破传统文旅地产的捆绑模式。过去两年里,公司累计完成了超过60各在运营项目的管理重组,各板块基本实现“一业一企、一企一业”运作,让地产和文旅两大板块,在各自的赛道积极寻求价值的最大化。
放弃短期协同收益,换取板块专业化溢价,从而构建新型产融生态;放弃路径依赖,主动重构内核竞争力——这样的抉择,既体现了企业对行业周期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央企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格局与担当。
华侨城A正在阵痛中韧性生长。
当市场只看到亏损时,华侨城A正在完成从“规模驱动”到“质量驱动”的关键转身。面对地产行业大洗牌,文旅产业的持续变革,华侨城A正以“收缩止血+存量提质+创新蓄能”的组合拳逆势突破,穿越周期,重塑成长逻辑……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