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一园春色照清明,万缕追思落纷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
节地生态安葬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采用树葬、海葬、壁龛葬 、草坪葬、花坛葬、骨灰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政策完善及倡导下,各地都在建设、推广新安葬形式,让生命在大自然中延续。

让生命在自然中延续
3月28日下午,在一曲《送别》中,一场庄重温馨的“义园”节地生态葬公益活动在宝福山陵园举行,32位家属手捧装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环保骨灰盒,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将骨灰依次摆放,全体肃立、静静默哀,为逝者送上鲜花,作最后的告别。
到达“义园”后,工作人员从亲属手中接过骨灰,放入花坛内,让逝者回归自然,生命在花坛中继续绽放。

“他生前是医生,知道自己得了胰腺癌后,主动了解生态葬,说不想要墓碑,只想回归自然。” 参加本次生态葬公益活动的张女士说,亲人在临终前反复叮嘱,不必用石材禁锢躯体,所以选择将他安葬在这里,“他说泥土、草木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处。”
与张女士的亲人一样,李女士的弟弟即将长眠于此。“生态葬每年都有集体悼念仪式,大家会带着鲜花来缅怀逝者,虽然弟弟没有子女,但也不会孤单。”李女士认为,这种 “以自然为伴,与众生共念” 的安葬方式,让传统孝道与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今年70多岁的王正嫱老人小心翼翼地将女儿的骨灰递给工作人员,看着工作人员摆放好骨灰,认真观察着女儿即将长眠的地方。女儿去世后,王正嫱将骨灰寄存在其他陵园,三年间,她一直往返于各个陵园,希望为女儿找到一个合适的长眠之地。
“通过宣传了解到生态葬的方式,观察了三年,觉得这里最合适,所以今年就报名参加了。”王正嫱认为,生态葬让生命实现了另一种方式的回归,在这场回归中,她看到了生命的平等与谦卑,不论伟大或平凡,都将与山川草木同程、日月星辰为伴。

如果说传统墓地像“生命的孤岛”,那生态葬区就是“生长的花”。
自2011年贵阳举办免费集中节地生态葬活动以来,截至2025年3月28日,贵阳市各公墓已累计免费集中节地生态安葬逝者1332位。
节地生态葬成为新风尚
宝福山陵园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四届节地生态葬公益活动,共有378位逝者长眠于此。宝福山陵园办公室负责人王长利记得,2011年5月开展第一期的时候,只有五位逝者的家属参加。
“大概从2018年开始,每年至少有30位逝者以公益生态葬的方式安葬在‘义园’内。这期间,贵阳贵安建设生态葬的陵园也增长至7个。”王长利说。

宝福山陵园办公室负责人王长利
殡葬服务,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年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
如何让老百姓逝有所安的同时,又能节约土地资源?节地生态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式。比起土地利用率低的传统墓葬方式,海葬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可降解骨灰坛,半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自然降解;树葬、草坪葬等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葬法也比墓穴更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义园”节地生态葬公益活动现场,黄女士在这里送别她的第二位亲人,“我们在电视上了解到这个节地生态葬以后,就立马和家属商量,大家同意以后就联系过来了。”黄女士的姐夫在2013年通过节地生态葬长眠于此,此后她又来这里送别安葬于此的同事,今年她与家人在这里同妹夫告别。

黄女士一家对生态葬的接受度很高,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节地、环保的方式,对生者来说,极大地减轻了厚葬观念带来的经济负担。
自2020年以来,贵州全省公墓共建成160个节地生态安葬墓区,共实施节地生态奖补资金累计1013万元,惠及1.1万人,新修订的《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为深化殡葬改革奠定基础。
推动生态葬成为身后事的优选
政策不断完善,对节地生态葬的支持力度不断,贵州各地墓园也在探索新型节地生态葬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节地生态葬的方式,让大家的观念从‘重殓厚葬’到‘厚养薄葬’,亲人在世的时候贴心地照顾,去世以后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追思。”王长利表示,近年来,宝福山从最开始的“义园”,到现在树葬、壁龛葬,一直在探索节地生态葬的各种方式。

宝福山陵园壁龛葬。
除了传统的生态葬,贵阳在2015年开始推行海葬。贵阳市出台的《贵阳市节地生态及惠民殡葬实施方案》规定,对本市户籍居民和持有有效居住证的外地居民逝世后选择海葬的,每具骨灰给予4000元补贴。到2024年已有342位逝者的骨灰入海长眠。
2023年11月5日,贵阳市第一座海葬纪念园在骑龙山生态陵园建成并正式揭幕,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个悼念、哀思、祭扫和缅怀亲人的场所。
近年来,贵阳市殡葬管理所与沿海城市有关部门对接,分别开通了贵阳-天津、贵阳-深圳、贵阳-北海等多个海葬平台,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与沿海城市搭建海葬平台的城市。

“不管哪种形式都只是缅怀的一种方式,对于亲人而言,心情是一样的。”刚刚与兄弟告别的王先生表示,生态葬的方式既节约土地,又减轻了亲人的负担。
与每年参加节地生态葬公益活动家属的认同不同,王长利在实际推广生态葬的过程中仍会遇冷。
2023年以来,宝福山陵园工作人员走进社区进行惠民殡葬宣传,发放惠民政策宣传资料时,总会迎来不解的眼光,“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生者忌讳谈身后事,看到我们推广生态葬就会排斥。重殓厚葬的观念仍根植在老人心中。”王长利说,这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人理解节地生态葬的意义。

“生态葬太简单不够体面”“生态葬没有墓碑,后人无处祭拜”“感觉像‘死无葬身之地’”等是部分人不接受生态葬的主要原因。
“其实并不是这样,即使是‘义园’,逝者的名字也刻在了花坛周围,也有专门的鲜花放置区。”王长利表示,不论哪种方式,亲人都有追思的场所。“我们现在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开始直播,让更多群众了解平价墓、全免费节地生态葬等,助推殡葬改革。”
要让生态葬真正深入人心,不能止步于政策制定与墓园规划,更需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完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在服务端培育专业人才梯队,通过流程再造建立,嫁接传统殡葬礼仪的人文内核,设计兼具地方习俗的纪念仪式。以更多元化的生态葬宣传科普,破除群众固有观念,让生态葬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让节地生态葬成为群众“身后事”的更优选。
又是一年清明到,宝福山陵园里柳树正在发芽,花正开,亲属们在走进这里追思逝者,逝者在花木草地中从生命的终点走向永远的春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安慧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