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名家看经济|面向“十五五”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时间:

来源:津云

【名家看经济|面向“十五五”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并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措施。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重要一年。以金融之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经济、守住风险底线,将金融精准注入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等关键领域,打造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新生态,成为推动天津“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一、聚焦先进制造业,构建覆盖全周期、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全周期信贷供给,精准滴灌创新主体。针对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建立“研发转化—量产扩能—上市跃升”差异化支持体系。为初创期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授信模式,凭技术研发协议可获得信贷支持;对进入市场拓展期的成长型企业,探索以产业链核心订单为依据的融资服务;支持成熟期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高科技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对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策源地的重点攻关项目,实施优先审批、高效放款、灵活定价等综合支持方案。

多层次市场培育,畅通资本循环通道。深化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改革,构建梯度化上市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强化培育支持;以天开科创专板为依托,探索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数据资产等创新要素证券化、资本化。通过定向孵化与精准施策,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能力提升。

全链条产融结合,激活协同创新动能。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靶向金融赋能。搭建区块链赋能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开发订单融资、库存质押等场景化产品;创新重大科研设施金融服务模式,支持超算中心等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服务效能;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基础,探索“产业链孵化贷+融资租赁”新模式,加速实验室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构建“基础支撑—机制创新—区域协同”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将绿色金融作为驱动港口转型升级重要引擎

制度先行,夯实绿色港航基建。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港航业绿色项目认定规范,建立环境效益可量化评估模型。聚焦天津港低碳改造需求,为绿色燃料产业链、港口电动化机械、新能源物流专线等领域制定新标准,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探索发行绿色港口收费收益权ABS(资产支持证券),提升港口权益资产流动性。与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衔接,对金融机构港航绿色贷款给予再贷款定向支持。

机制破题,提升碳要素市场效能。在全国率先试点港口碳账户管理,打通企业能耗监测系统与金融机构数据接口,开发“碳表现”挂钩贷款产品,对主动实施节能技改企业给予阶梯式利率优惠。加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试点建设,推动重点航运企业碳配额资产化。联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研发海运碳足迹核算工具,搭建北方首个船用燃料绿色认证交易平台。

协同发力,共建区域生态圈。组建京津冀港口绿色金融联盟,建立跨区域项目互认、信息披露、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三地共建船舶污染防治基金,创新“生态补偿+航运保险”联动模式。深化与渤海湾港口群战略协作,在租赁金融中心平台基础上,推动绿色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开展,推广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规模化应用。探索开展国际航运碳关税金融应对服务,助力企业对接全球碳规则。

三、贯通中小微企业成长链与乡村振兴价值链,构建“需求分级响应—服务精准触达—生态长效支撑”的普惠金融融合服务体系

分层滴灌,纾解小微主体痛点。完善“初创孵化—专精特新—小巨人”阶梯培育机制。针对小微初创企业创新“创业担保贷+创投跟投保”复合支持模式,面向个体工商户开发“码上贷”数字化产品,实现扫码测额、线上极速放款。建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流程,破解“首贷难”“过桥贵”梗阻。

下沉深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构建“县域支行+普惠驿站+移动银行”三级服务网络。创新乡村场景金融模式,联合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智慧粮仓管理系统。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推广集体林权、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与流转服务平台应用。

生态共建,织密长效保障网络。搭建普惠金融政策协同平台,集成财政奖补、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形成“财政贴息+银行让利+保险托底”联动机制。联合行业协会、商圈管委会打造“普惠服务示范街区”,建立商户信用“红名单”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农村金融与基层治理融合路径,将信用村评定与“积分养老”“集体分红”挂钩,构建“信用有价”良性循环体系。

四、“产业聚合—服务提质—保障联动”协同发力,养老金融牵引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

供需适配,夯实康养产业根基。聚焦“医养管护”全链条需求,打造“养老+健康+金融”融合业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养老产业专项债等工具,对智慧养老社区建设、适老化改造项目等给予长周期低息支持;设立银发产业投资基金,探索“保险资金+产业园区”模式定向注资康复辅具研发企业;建立老年消费需求动态响应机制,推动保险机构创新涵盖慢性病管理、护理服务的综合康养保险产品,扩大长期护理险覆盖范围。

科技赋能,重塑养老服务模式。建设京津冀智慧养老实验室,引入金融科技公司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简易数字人民币支付中台,嵌入智能监护系统实现养老、护理等费用自动结算。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拓展社区养老驿站、居家照护服务、远程医疗咨询等场景,实现“一键式”服务响应。打通养老机构、医院与保险公司的健康数据接口,融合区块链技术实现商业保险快速理赔与直付,构建医保、商保、救助金“三险一金”联付系统。

生态协同,强化长效发展支撑。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康养金融服务认证等地方标准,保障养老金融市场规范化运转。推动政企共建康养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技能培训+职业认证+就业对接”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养老试点区养老设备融资租赁ABS模式,对入驻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订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税收优惠、土地供给等政策组合运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试点推广“金融+物业+医疗”社区养老共同体模式,构建15分钟便民助老服务圈。

五、锚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示范区”目标,打造京津冀数字金融发展范式

底座重构,夯实数字金融支撑力。建设国家级金融算力枢纽节点,整合区块链征信平台多维数据,推动跨境贸易、供应链票据信息可信共享。基于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底层数据,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开发全新的数据应用场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场景贯通,打造智慧服务新范式。升级“津心融”数字普惠平台,集成AI审贷与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小微企业“一键画像、秒级授信”。构建数字人民币试点生态,在港口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 “供应链资金自动化清分”“碳积分通兑”等场景。推动金融科技适老化改造,研发语音导航、生物识别终端等,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建设港口金融数字孪生平台,集成船舶动态、货物流转与碳排放实时数据,创新“一物一码”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监管协同,筑牢安全发展屏障。建设金融“监管沙盒”实景实验室,开发交易行为图谱分析系统,实现资金异动与风险传导实时预警。制定金融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规则,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深化京津冀监管协同,统一跨区域反洗钱、非法集资监测标准,共建金融科技攻防靶场。推动金融科技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培育“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安全保障”全链条人才梯队。

【作者孟昊 刘玚 分别为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J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