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广州举办,干脆简称“广交会”

周总理(左一)视察第一届广交会。

广交会“出生纸”。
第137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在广州开幕。昨日,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一批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既有广交会“出生纸”,也有广交会展馆建设图纸,还有体现广交会“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贸易原则的系列措施文件。
据介绍,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1956-1959)作为广交会初创时期历史的系统、完整见证,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打破西方封锁、开拓对外贸易、发展国民经济、探索对外开放的标志性档案文献,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这些档案文献主要保存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全宗内,共计1149件,包括文书档案、建设图纸、照片等,真实记录了广交会创办前筹备及前6届广交会有关情况。这一次公布的主要是其中5件档案。
钩沉
“广交会”简称由周总理亲定
首次公开的档案有1957年3月4日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同意四月份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文件。广东省档案馆接收保管部副主任刘雅琦介绍,这是广交会的“出生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货物禁运,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架起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1956年6月,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严亦峻向当时的外贸部和广东省委建议,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经与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充分商议后,8月15日,当时的外贸部部长叶季壮提出在广州举办全国性出口商品展览会的请示。经周总理同意,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1956年1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胜利举办,为期两个月,收到了预期效果,为其后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积累了经验。
1957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同意四月份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下发。4月25日,酝酿已久的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帷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周总理亲临开幕现场视察。
当时名称为“中国对外贸易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周总理在接见外贸部有关负责人时表示,这一名称太长,外国友人很难记住,既然在广州举办,干脆简称为“广交会”。于是,广交会这一称呼便在业内流行开来。随着交易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广交会的称呼飞越五洲四海、愈加深入人心。
变迁
“展馆太小,应建一座大馆”
本次公开的还有《侨光路陈列馆透视图》和《起义路陈列馆中座正立面》。刘雅琦表示,侨光路陈列馆是第一座为广交会量身定做的展馆。
1957年,鉴于前两届广交会的影响和收获,外贸部、广东省决定兴建一个长期性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即位于广州市侨光路2号的陈列馆。该陈列馆于1957年11月动工,1958年4月竣工,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1958年4月,第3届广交会正式迁至侨光路陈列馆举办。周总理再次莅临广州,视察广交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开展,外贸迅速发展,刚落成的侨光路陈列馆很快显现出场地不足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下午,周总理在陪同金日成率领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参观第4届广交会时当场指示,“展馆太小,应建一座大馆”。
起义路陈列馆于1958年11月1日动工,由主持设计了包括中山图书馆(现中山文献馆)、广州市府合署(现广州市政府办公大楼)、广东省科学馆等系列广州标志性建筑的林克明领衔设计。陈列馆于1959年8月底竣工,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中座楼高10层,西、北两翼各8层。1959年秋,广交会迁至此处举办。
起义路陈列馆是一座具有浓郁苏式风格的建筑,中轴对称。专为大型商品而设的挑空展厅空间开阔,大理石的地面和藻井天花气派堂皇。陈列馆设交易洽谈室70多间,开幕期间在7楼还设有银行、邮电、保险、航运等服务台和样品零售处、酒吧间,顶层则是礼堂。展馆是当时羊城八景之一“珠海丹心”的组成部分。直到1973年的第34届,广交会一直在此举办。
坚守
“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张金色“名片”,广交会的信誉备受珍视。周总理反复告诫各级干部一定要“重合同,守信用”。1958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举行的第4届广交会专设合同研究小组。在《合同研究小组工作总结》中提到,“合同研究小组是本届大会为提高合同质量而设立的一个新的组织单位”。
1959年4月15日第5届广交会开幕,各交易团在出口成交中,签订的成交合同占98.28%,协议仅占1.72%。不仅如此,合同中的货源大部分为库存现货和已衔接好的近期货,从而保证了合同履行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当届广交会举行期间还对上一届的合同进行全面清理,通过双方同意,采取撤销、更换、赔款等方式,共处理了1803件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涉及金额1961万美元,占应处理件数的83.3%;而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多是因为采购商当届没有到会。讲信修睦,广交会这一做法受到了采购商的广泛好评,也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形象。
根据周总理对广交会工作提出的“重质先于重量”“提高品质规格,挽回信誉”等,第6届广交会协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工作组,对出口商品的品质、规格进行了详细检查,对有问题或质量不稳定的商品,及时与生产及主管单位联系,确认解决后才准予对外成交。1959年6月18日,外贸部正式发文,决定建立广交会经常性的合同审查制度。
通过广交会对“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贸易原则的严格遵守和坚决执行,优质产品开始走出国门、打进国际市场,重信誉、讲和平、讲友好的大国形象逐渐在国际上树立。西方国家构筑的贸易壁垒不攻自破,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局面由此打开。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通讯员 粤档案馆宣
供图:粤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