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阅·文史丨苏辙苏轼曾赋诗释经济南人义净,海上丝路的求法先驱

时间:

春和景明之际,最高领导人开启周边外交之旅,出访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更加彰显“睦邻友好,众行致远”的从容。4月15日,在赴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元首在该国主流媒体发表题为《让中马友谊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所举中马世代情谊“切水不断”的首个例证,便是“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义净法师渡海求法途经马来半岛,首次用文字记载下古吉打王国历史。”

这里提到的义净法师,生于齐州(今济南),是一位与玄奘法师齐名的三藏法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求法先驱。

玄奘、义净西行求法线路比较

“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提起大唐高僧,很多人首先想到“唐三藏”玄奘法师。其实,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唐代,义净法师也是一位三藏法师,《大宋高僧传》中说他:“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不同的是,玄奘法师是经过沙漠,翻越大雪山;而义净法师是经海道往印度,可谓海上丝绸之路的求法先驱者。在25年的西行求法生涯中,义净共游访30余国,带回翻译梵本经书107部、428卷、50万颂;还带回金刚座佛真容一铺,佛舍利300余颗。取海路乘船东归,重经室利佛逝国(主要领地涵盖今以苏门答腊岛为中心的整个马来群岛)停留近10年,不仅译出多部佛经,还写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本全面反映东南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地理环境的重要著作。

695年,义净与弟子携佛经和佛教圣物回到洛阳时,敬重佛法的女皇武则天御驾亲临东门外十里,全洛阳缁素,数十万人,幢幡数万,鼓乐香花,随驾恭迎义净三藏法师,盛况远胜于当年玄奘三藏取经回到长安时的场面。

713年,义净三藏坐化后,部分遗骸法体、舍利运回他7岁出家的齐州山茌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土窟寺供奉。

四禅寺遗址鸟瞰

苏辙赋诗义净法体供奉处四禅寺

宋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首次经南山,自四禅寺、灵岩寺一路赴泰山春游。行至今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苏辙拜谒了有唐代高僧义净遗身的四禅寺(唐称土窟寺),并赋诗凭吊。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据《山东通志·泰安府·四禅寺》:“寺在府城东南徂徕山隅(南边)。”

辙诗起首四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勾勒出山路狭曲,双峰相对,古寺深藏,佛事萧瑟的清幽孤寂,以及隐居僧人面对稀客的种种不适神情。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苏辙到时,已距义靖(即义净)坐化362年矣。寺中双碑,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二分似隶、八分似篆的碑文依然不失法度。义净身行万里西域求法、译经传经的功业令人感佩,其中,有80卷之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由义净亲手一一翻译书写传世的。苏辙看到,义净的骸骨,仍供奉于寺中石室内。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苏辙感喟,义净身后留下的佛学典籍包含着各种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其广袤法理变化万千,包罗宇宙万象,义净的画像碑文,在唐京兆荐福寺受人供奉敬仰。如今,佛法衰微,这一切,都使人徒然息泣。

苏轼情注义净译作《华严经》

《华严经》内容博大精深,是佛教经典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经中之王”。精于佛学的苏轼对《华严经》极为推崇并深有心得。

元祐四年(1089年)十一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的苏轼看到,福建不法书商与高丽商人串通,“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汗。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遂上《论高丽进奉状》,请求朝廷严惩走私行为,堵塞泄密等漏洞。此外,他在《与曹子方》《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叙》中,对吕公、思聪读《华严经》都给予赞许。当看到孙元忠“亲书《华严经》八十卷,累万字,无有一点一画见怠惰相”时,作《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盛赞“人能摄心,一念专静,便有无量应感。而元忠此心尽八十卷,终始若一。予知诸佛,悉已见闻,若以此经,置此山中,则公与二士若龙,在在处处,皆当相见,共度众生,无有穷尽。”

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苏轼由登州知州任后五天被朝廷召回,行至济南龙山,监税宋宝国出其所集王安石的《华严经解》相示,请求苏轼为之题跋。苏轼问宋宝国,《华严经》有80卷,为什么王荆公(安石)只注解这一卷呢?宋宝国说:“王公告诉我,只有这一卷是佛语,深妙无比;而其他卷都是菩萨说的话,境界上不可同日而语。”苏轼遂调侃道:“假如我从《大藏经》里随便挑几句佛陀和菩萨说的话混在一起,你能分出哪些是哪个讲的吗?”宋说“不能”。苏轼说:“就是王荆公也分不出来哪句话是谁讲的。”

苏轼接着给宋宝国讲了一则吃猪肉的寓言故事:苏轼在凤翔任签判时,听说“汧阳猪肉至美,遣人置之。”结果使者晚上喝醉酒,不小心把猪弄丢了,怕被责怪,只好就近随便买了其他猪来充数。苏轼告诉大家这是汧阳来的好猪,别的地方买都买不到,客人们吃了都说好。事情揭露后,大家都很惭愧。

苏轼说,即便是如屠夫卖肉、歌女唱歌这般看似低微卑贱之事,也能成为使人开悟的契机。

“若一念清净,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

大凡一念澄澈之人,所观之物皆显纯净无染,其心中若有佛念常驻,目之所遇尽是佛法智慧;反之,倘若心中无佛,哪怕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妙理,于其而言亦不过是耳边风,决然难以体悟其中的深邃奥义。有大智慧之人,纵然面对墙壁瓦砾这般无情无觉之物,也能从中聆听无上妙法;而愚钝无智之人,即便无上法置于眼前,亦只视作寻常瓦砾,难明其珍。

王安石生硬地划分“佛语”与“菩萨语”,实乃痴人说梦、荒诞不经。

义净文化传四海

机缘巧合的是,近日周末,笔者曾与济南文化学者雍坚、《大唐三藏义净》纪录片导演李晓东一行,沿着苏辙当年的行旅驱车赴四禅寺、灵岩寺调研。

我们在张夏东北约2.5公里的土屋村,找到昔日四禅寺的遗址。四禅寺,原名永庆寺,隋唐时期被称为土窟寺,宋后改名四禅寺。据载,四禅寺曾在唐宋时拥有较宏伟的“万菩萨殿”,现仅存一座经幢、一座石钟亭及义净法师真身塔一座。经幢高约四米,建于唐代,历尽千年沧桑。四禅寺遗址北山腰300米处的义净法师真身塔几经修缮,但义净法师舍利子已荡然无存。

四禅寺遗址唐代经幢

石钟亭遗址

生于635年的义净,俗姓张,字文明,7岁时,父母送他入齐州西南40里的土窟寺,师从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在义净10岁那年(645年),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受到唐太宗诏见。这使得少年义净“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萌生了去印度求法的念头,后来,他果然成为与东晋法显、唐代玄奘齐名的“三大西行求法僧”之一。与法显的“陆去海归”、玄奘的“陆去陆归”不同,公元671年初,36岁的义净从齐州南下,由广州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开始了25年的西行求法生涯,又飘然海上归来,“海去海归”的独特经历,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丝路先行者。义净还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因在海外传授中医和翻译《药师琉璃光经》而与鉴真一起被誉为“两大医僧”。

义净法师真身塔远眺

真身塔内佛像浮雕

在张夏通明山半山腰,还有四禅寺的下院双泉庵遗址。双泉庵自西向东仅存门楼、正殿、南配殿。门楼顶瓦已无。正殿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前出厦,布纹瓦脊已毁。南配殿结构与正殿相同。院内有碑碣八块。后重修,更名为义净寺。

义净寺

2009年12月,省宗教部门正式批复了义净寺的修复。新的义净寺位于通明山高山之巅,巍峨庄严,今多称义净寺上院。此外,义净寺还成立了义净文化研究中心。

2024年7月11日,由马来西亚国家团结部主办,马来西亚国家博物局、国家档案局、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鼎力支持的“义净国际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启幕。中国山东义净研究中心、济南义净寺住持常净法师在开幕式上作了《唐僧义净:丝路和平的使者,中马友谊的桥梁》的主旨演讲。

李晓东说,义净是将中医药文化传入东南亚国家的第一人,是用文字记载马来半岛历史的第一人。他的文字,将马来西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700年、冶铁史前推了800年,雄辩地记录了南海自古就是一片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发展之海。

为纪念这位开启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友好邦交往来的文化使者,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位于北纬5度54分、东经112度33分位置上的一座暗礁命名为“义净礁”,永远标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

行舟碧海卷云天,万里丝情一水牵。

义净,这位中马友谊的先贤、南海和平的使者,其“文明互鉴,和合共生”的历史实践,在“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时代交响中,正弦歌不辍,履践致远!(本版照片由作者朱德泉提供)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炜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