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赴缅甸地震救援勇士凯旋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缅甸瞬间成为世界的焦点。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设施损毁,曼德勒、实皆等多个地区受灾严重。据缅方最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4月16日晚,地震已造成该国3725人死亡、5106人受伤,另有129人失踪。
灾难面前,没有国界之分。中缅胞波情谊,守望相助。缅甸地震发生后,来自中国的多支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其中就有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的身影。

3月29日下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梯队(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队15名队员)从杭州出发,经昆明出境,奔赴缅甸地震灾区执行人道救援任务。在灾区救援的日子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紧张而有序地执行一项项艰巨的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4月7日下午,在完成各项指派任务后,15名队员平安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他们带着救援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带着灾区人民的感激与牵挂,顺利结束了首次国际救援任务。


在缅甸救援过程中,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经历了许多挑战,积累了实战经验,也收获了无数温暖。如今,回到家乡的他们,时刻准备着下一次领命出征。杭州网记者有幸与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面对面,听听他们在救援一线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精锐之师领命出征
每一次救援任务开始前,救援队都会启动备勤,只待一声令下,即刻出发。缅甸地震救援同样也不例外。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地震消息传来,救援队就接到了应急管理部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令。随之,全队备勤、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救援装备。作为常务副大队长的孙增程负责信息收集和行动方案制订,他的父亲孙华茂则负责救援装备挑选、整理装箱。
一系列井然有序的准备工作,得益于经年累月的任务磨砺,一整套标准化应急响应流程早已建立。同一时间,副大队长陈锋在队内发布征集令,并得到了队员们的积极响应。不一会儿,便有30多名队员踊跃报名,后来报名人数达到了50人左右。孙华茂、孙增程父子俩,不约而同第一时间报了名。
“我们从中进行队员筛选,体能、心理素质过硬是基础,技能特长要符合建筑物坍塌救援,参与过大型救援经验的优先考虑。当然,还有关键的一项是护照必须在有效期内。”陈锋介绍,“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对搜救营救、装备、医疗、后勤等各个岗位进行人员合理配置,才能筛选最终人员。”

经队内层层筛选,最终由15名队员组成的精锐之师全部到位。名单里,除了陈锋,孙华茂、孙增程父子俩外,还有陈杰、沈廷冲、孙建军、陈钦、徐锃杰、鲍国庆、程义权、胡炎峰、沈文兴、陶一凡、林伟兵,以及女队员陈英。

3月29日一早,出征号角正式吹响。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梯队从杭州搭乘飞机抵达昆明,随后转机前往缅甸仰光。随他们一同前往的,还有各种破拆工具、光学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热成像设备、无人机、医疗急救品等专业救援装备物资。
3月30日晚,飞机顺利降落缅甸仰光机场。为了争抢救援时间,队员们顾不得疲倦,决定连夜赶赴灾区。因地震使道路损毁严重,原本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整整花了15个小时。3月31日上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终于到达此行目的地——受灾极其严重的曼德勒。一路星夜兼程,历经长途奔波的队员们,未曾想过停歇,在向灾区救援指挥部报到后,迅速投入救援任务。
尽我所能全力救援
现场,地震废墟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似大地狰狞的伤口,生命的脆弱在这里展露无遗。15名队员按计划分工,搜救小组8人负责生命搜救,4人随时准备轮岗接替,还有后勤小组3人,留守“大本营”保障物资供应。大家各司其职,迅速行动。有的仔细排查生命迹象,有的高效装卸救援物资,有的为灾民搭建帐篷作为临时安置点……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孙增程说:“现场的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比我们想象的糟糕很多。”首当其冲便是炙热的高温。“一下飞机就是一股热浪直冲过来,把我们都震撼到了,而上飞机那天临安还下了雪。”陈英回忆。持续超40℃的酷暑天气,让救援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烈日高悬,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旗帜迎风飘扬。队员们穿戴沉重防护服、护目镜、头盔等装备,每天穿梭在废墟和残垣断壁之间,执行高强度任务,经常忙得连口水都没工夫喝。

因为强震,曼德勒基本处于信号瘫痪状态,严重阻碍了救援队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救援首日,他们所处的区域网络中断,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与外界的联系近乎隔绝,让救援工作陷入了被动。

如何面对挑战与压力?陈锋给出了答案:“没有别的办法,就靠坚强的意志和长期的训练习惯去克服。”沈廷冲说:“天气虽然炎热,但受灾人民的需求更迫切,我们必须咬牙坚持!”这无疑是全体队员的共同信念。

地震救援有黄金72小时的说法,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领命抵达曼德勒时,已是灾后第三天,距离黄金72小时所剩无几。队员们坚持不放弃,分秒必争通过破拆等方式,努力往废墟底下挖一挖。“仪器不能保证100%准确,万一有生命的奇迹呢?”陈锋说,直到彻底排除有生命迹象为止。

有一次,当地老百姓向他们求助,说有一幢房子底下可能还有幸存者。赶到现场,还未靠近那幢房子,就有浓重的异味扑鼻而来。队员们顾不上生理上的不适,仔细搜索被困者。竭尽全力后,被困者被找到,可惜已失去生命体征,大家感到无比痛心与惋惜。

8天7晚的救援时间里,每天15个小时高强度工作,队员们共参与搜救建筑物20多栋,应群众请求对11栋受损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并对80多名当地群众开展应急医疗救护。如此繁重的救援任务,队员们默默奉献、用心守护。陈锋表示,“我们肩负‘国家队’的责任与使命,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退缩。”

异国他乡暖心情谊
与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并肩作战的还有华人同胞和当地志愿者。缅甸华人商会是此次救援行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救援队开展爱心接力:帮忙联系车辆,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充当翻译、作向导,为救援行动顺利进行提供一臂之力。
当队员们在执行任务时,时常会遇到当地民众焦急地求助。为了更高效地奔赴现场,华人同胞则化身向导,为不熟悉当地地形的他们指引方向。孙增程感慨地说:“每当我们驾驶着悬挂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旗帜的救援车出发时,总能看到华人志愿者自发地为我们指路,让救援行动高效进行。”

陈锋清晰地记得,4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助缅甸的首批人道救助物资运抵曼德勒,需要立刻分发到灾民手中。该批物资有2000个家庭包、600个折叠床、2000条毛巾被、300顶帐篷,总数4900多件,体积600多立方米,重40多吨。而此时经过长时间救援作战的队员们已疲惫不堪。当他们向华人同胞求助后,很快便来了近100名志愿者,不仅帮忙高效卸下物资,还摆放得整整齐齐。
几位十来岁的华侨少年,主动充当“跑腿”角色,帮着救援队运送救援物资。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队员们还特意为他们送上签名纪念品作为“回礼”。在断水断电的缅甸体育场临时营地,华人同胞为他们送来了驱蚊的艾草,还启动了制冰机,让他们喝到了冰镇“饮料”。

在异国他乡,那份深厚的情谊,宛如一股股暖流,悄然涌动在队员们的心中。徐锃杰动情地回忆道:“这么热的天气,他们专门为我们送水,还在我们救援时主动维护现场秩序。救援物资送到后,又帮着我们一起搬运物资。”陈英在朋友圈深情写道:“缅甸之行,可敬可爱的缅甸志愿者们、华侨同胞们,让我为之深深地感动!”
尽管救援现场天气炎热、条件艰苦且物资缺乏,但每位队员都感受到了浓浓暖意。“China,非常棒!”这是当地百姓给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最真挚的褒奖。

坚守岗位全新启程
此前,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在曼德勒完成交接,来自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的第二梯队队员在缅甸开展灾后赈济、供水和大众卫生、防疫消杀等工作。4月17日18时17分,顺利完成任务的第二梯队队员,平安抵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至此,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全体队员悉数回国,此次赴缅甸地震灾区的跨国救援行动圆满收官。

据了解,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集中安置点,已在曼德勒搭建两处并投入使用;援建的两套供水设备,已交付曼德勒市红十字会,并投入正常使用。通过云南到曼德勒的人道物资通道,先后发出3批物资并全部接收到,第4批物资也于4月13日从清水河口岸起运并抵达曼德勒。



4月11日,救援队收到了来自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感谢信。信中提到:“你们不顾个人安危,在废墟中持续搜救,展现了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扩大了人文关怀的传递覆盖面,拉紧了中缅之间‘民相近、心相连’的情感纽带。”这封承载着中缅胞波情谊的感谢信,不仅是对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的认可,更是对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的见证。


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队创建于2014年,2019年被省应急管理厅、省财政厅确定为首批省级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2020被确定为省级红十字救援队,是全国首批4支建筑物倒塌搜救1级队伍之一。

陈锋是救援队第一批队员之一。因为本着帮助别人的想法,加入了救援队。从起初的30多名队员,到如今的200余名队员,他一路见证了救援队的发展。他说:“救援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红十字会的关怀与指导、帮助与鼓励。”
参与缅甸跨国救援任务,也是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首次进行国际救援。不负使命完成任务后,当务之急是对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全面复盘。“这次救援为我们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针对救援中暴露的不足之处,我们要研究改进措施,促进救援工作更上台阶,为今后参与更多跨国救援行动做好准备。”陈锋谈到。作为队里的“老人”,他个人的重要任务是做好“传帮带”,通过技能教学和经验传授,培养更多救援中坚力量。
入队已8年的孙华茂是一名老党员,儿子孙增程在他的影响下,也于三年前入队。上阵父子兵,异国他乡同场作战的经历,让他们感慨良多。“我们完成任务抵达杭州时,相关领导和队友们的迎接让我们非常感动。机场的鲜花、简朴而真诚的慰问仪式,都让我们体会到‘家’的归属感。”孙增程表示,“这次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背后都有强大的祖国和团结的人民支持着我们。”父子俩还将继续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再次出征。

陈英入队7年,作为此次队里的唯一女性,专门负责医疗救助和心理疏导工作。她认为,女性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体现在生理和心理层面,还涉及沟通协作和细节处理能力等。这次任务让她深刻体会到国际救援的艰辛与责任,尽管存在不足,但团队的坚持与协作让他们共渡难关。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于心、践之于行。她希望继续精进专业能力,以更成熟的姿态应对挑战,“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愿每一次前行都能点亮更多希望。”

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以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在缅甸地震救援中传递来自中国的强大力量与温暖。未来,救援队还将继续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道主义事业发展贡献杭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