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平潭国际赛车场建设用上这一“黑科技”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梁展豪 通讯员 林彤欣 文/图
淤泥也能成为工程材料吗?正在建设的平潭国际赛车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平潭国际赛车场建设内容涵盖国际二级赛道、智能安全驾驶体验中心等。大项目建设总会面临诸多考验,其中面临的一道难题,便是200万立方米的填土缺口。这个数量,相当于挖空30个标准足球场1米深的土方量。这么多土方从何而来?平潭文旅集团联合同济大学创造性开展淤泥资源化处置试验,把目光投向岛上的淤泥,决心将疏浚淤泥转化为优质工程材料。
同济大学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平潭国际赛车场总设计师姚启明和她的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展开多番试验。据姚启明介绍,同济大学环境、材料等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创新开发了三项核心技术。一是高效取淤脱水,针对潮汐淤泥“取泥难”问题,采用专用改良剂实现泥水快速分离,单日可处理数万立方米淤泥;二是定向性能改良,通过自主研发的以工业废料为原料的环保添加剂,对淤泥20余项指标进行精准调控,使其抗压强度提升至普通路基土的3倍以上,同时彻底解决“遇水返淤”难题;三是现场快速施工,改良后的土体可即时摊铺压实,适配赛道路基、边坡加固等工程场景需求。

施工现场
日前,记者来到项目试验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2000平方米的试验段进行钻芯取样工作。当钻头从路基取出完整芯样时,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可比压缩饼干还结实!”现场工程师笑着说道。

施工人员在对2000平方米的试验段进行钻芯取样工作
取样后,检测人员将运用专业设备对芯样标本的完整性、结构强度等关键参数进行进一步量化分析,重点检测路基厚度、压实度和抗压强度等关键指标,通过科学手段评估工程施工质量,保障试验的可靠性。
“此次试验突破传统思维,采用国内领先技术对淤泥进行科学改良,研制出包括路基土、高强加固土、生态种植土等系列工程材料,以及路基集料、稳定层材料、人行道砖等建筑构件,将系统解决项目的土源问题和疏浚物处置问题,实现淤泥资源化产品的多元化应用。”姚启明说。
试验段项目现场负责人许晓清表示,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能有效缓解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土需求,显著降低工程成本,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还探索出一条“淤泥变资源”的循环经济新路径。“后续重点项目的土方填筑等一系列建筑材料,都可通过这项技术加以应用。”他说。
编辑:陈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