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现实之需 瞻科技之光

时间: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以“未来感”解释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诸如人工智能、太空漫游、数字生命等设定,看似天马行空,却多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灵感乃至原型。

尽管报道过多届数字峰会,但记者每次探馆观展都有未来与现实交织的强烈感觉:前几年还被视为“黑科技”的智能机器人,如今已覆盖家庭、社区、工厂等诸多场景,在引导、陪伴、安防等领域发挥着“才能”;辅助驾驶、手势控制、智慧泊车等技术,落地不久就已成为车企标配;更难以置信的是,未来驾车很可能因脑机交互而不再需要方向盘,甚至可以垂直起降。

在数字峰会上感知未来,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科技超越工具属性服务于人的温暖。无论是空调自动适配体温、脉象中医AI辨识评估脉搏和舌苔,还是文档一体机通过语义分析让沉睡数据生成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多维度机械手应用到高危作业及复杂工作环境中……“未来感”从不大张旗鼓,而是悄然藏在那些解决社会痛点的创新之中,构成最动人的图景。

在数字峰会上感知未来,既体现“对当下的理解”,更饱含“对将来的期待”。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与畅想,永远可以比技术进步更快一步。我们应当摒弃机器取代人类的焦虑,主动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只要保持眺望目光和探索脚步,把代码编织成网、让数据化作星河、用科技书写浪漫诗篇,美好的数字未来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