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二十多万人走进图书馆令人动容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瑞琳
4月,春和景明,“重庆市全民阅读月”如约而至。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给今年的阅读月开了个好头。数据显示,这个假期,我市42家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累计吸引到馆人数27.36万人次,线上服务15.35万人次。
看到“27.36万”这个数字,我猜,大家的心态和我一样——与其挤进“人从众”,不如躲进书卷里落个清静。原以为图书馆是假期里的“小众景点”,没想到它早已成了“大众选择”。一般而言,宝贵的假期该用于奔赴远方。但这20多万人,来到图书馆休憩。这,也给城市来了一次精神放松。
城市越大,节奏越快。写字楼下永远不乏急着奔向打卡机的脚步声,公交车厢里短视频的喧嚣此起彼伏。越是如此,书页翻动时的轻微声响才越显得动听。放下包,翻开书,你我沉淀成一座又一座宁静的山,幻化成一朵又一朵自由的云。20多万个体在字里行间轻盈漫步,诗意地栖居了片刻,体验一种“慢”的生活。
阅读就像钱塘江的水,平时静水深流,但到了八月十八,就壮观得天下可闻。3天、27.36万人次,从线装本到荧光屏,从孩子到老者,知识在传递,视野在拓展,文化在流淌。图书馆里,没有年龄、职业、身份的界限,人人因书相聚,因学共鸣。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让城市的文化生态更加多元、越发丰富。
你知道世界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是哪儿吗?是一座商潮涌动的都市——中国深圳。在深圳,人们把年复一年到来的读书月称作“高贵的坚持”。坚持阅读,为深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文化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读书之风盛行,让一座高度物质化的城市不失书卷气,更催生着全民创新创业的巨大热情。
正因如此,数十万人在假期走进图书馆,才这么令人动容。市民在阅读上显示出来的自觉和默契,最能彰显一座城市对文化的崇尚。而这种崇尚,应当通过更多强有力的机制来固化,就像以立法来确立“重庆市全民阅读月”,就像以政府工作报告来承诺“创新全民阅读活动服务供给”。
开放,是重庆的城市精神之一;阅读,恰恰是开放精神的载体。读书,跨越文化的界限,打通古今的隔阂,塑造一个人兼容并包的个性,也造就一座城海纳百川的胸怀。春天正是读书天,愿你的四月阅读常在,愿你的生活书香常伴。
原稿点击:评论员观察|二十多万人走进图书馆令人动容-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