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铭于心,老兵王道祥的热血与柔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2025年是原济南军区第67军赴边境作战40周年。近日,记者采访了原67军炮兵12师的老兵王道祥,听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战争记忆。

励志图强,19岁时应征入伍
1962年,王道祥出生在一个有七个孩子的家庭,他排行老六。由于孩子众多,家庭生活本就艰难,上初中时母亲的离世,更是让这个家雪上加霜。1981年,他毅然参军。
入伍后,王道祥十分争气。他高中时就热爱文学,还写过短篇小说,到了部队后,顺理成章地成了通讯员,负责撰写材料。当兵第三年,他担任文书,获得了考军校的机会,但最终放弃。到了1985年,部队参战,本打算来年再考军校的他,就这样与军校擦肩而过。
摸黑行车,炮弹随时满车
部队赴老山前线作战前,为了发挥自己更大作用,王道祥申请调到了驾驶班。他们班共11个人,9辆车,主要负责向前线运输战备物资,如炮弹、压缩饼干、罐头以及各类给养物资等。
“我负责一门火炮的炮弹运输,不分昼夜,随时待命。”王道祥回忆道,每个炮位需要储备300发炮弹,为保证供应,他的车时刻装满炮弹,只要命令下达,立即出发。

一趟运输来回几十里地,每次都惊心动魄。有时正在卸载炮弹,炮位上就落下敌方炮弹;有时车辆行驶途中,也能听见炮弹呼啸而过。夜间运输车进入敌人封锁区时,为确保安全,他们会立刻关闭车灯,凭借双眼和经验在漆黑崎岖的道路上行驶。
“车上有押运的战士,关灯后他们会从车窗探出头看路,遇到特殊路段,还会在前面指挥车辆。”王道祥说,即便如此,由于道路被炸毁,坑洼不平,视线又差,还是有运输车翻进沟里,“路面全是坑,下过雨后根本看不清深浅,有一次我眼睁睁看着前面战友的车翻进路边的沟里”。
白天冒险运输,摸索防炸技巧
战争随时爆发,一旦前线急需炮弹,运输队必须即刻出发。大家都清楚白天运输容易被敌人发现,车辆还可能成为活靶子,但任务当前,不得不冒险前行。

这时,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平安归来,就得讲究技巧。“车速时快时慢,绝不能让对方摸清规律。”王道祥说,根据行车速度,车辆很容易被敌军大炮锁定,所以他们时而拼命疾驰,时而突然停车。尽管炮弹在身旁呼啸,汽车依旧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由于出色完成了炮弹运输任务,王道祥的驾驶班荣获集体二等功。
四十载光阴,难忘战场残酷
“6.11战斗”后,王道祥被抽调到落水洞的67军军部,带领两名士兵负责在战区的道路上检查军车。

两个月的军车检查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每每想起,都心痛不已。他们主要检查过往军车证件是否齐全,车上装载何种物资。遇到运送伤员的车辆,都会尽快检查放行。当记者问及拉伤员的车辆时,王道祥一时语塞,许久才平复情绪。
缓过神后,他声音低沉地说:“很多伤员还在车上打着点滴,有的肢体残缺,腿都没了,那种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让车辆尽快通过,“早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看着战场上不断被送下来的伤员,他满心都是无助。
热心公益,成为战友“主心骨”
1986年6月1日,王道祥随部队回到兖州。那天兖州酷热难耐,但凯旋门前人山人海。回到驻地后,他转成志愿兵,可考虑到家庭状况,还是决定离开部队,随后被分配到莱芜医药公司工作。2006年,他辞职下海创业,成立了大汶河广告公司,回归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此期间,王道祥一边经营公司,一边整理烈士资料,撰写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一书。去年,在他的策划下,又整理印刷了《老山军魂》,这本书详细记录了67军199师597团的战斗历程。“这本书的资料是597团政委亓树杰保存多年的,他一直有个心愿,我向他做了诸多保证,打消了他的顾虑,最终帮他实现了梦想。”王道祥说。

因为为人热情,又乐于助人,王道祥成了莱芜区退役军人的“主心骨”,他的公司也成了战友们的“驿站”。
如今,王道祥担任莱芜帮帮团党支部书记,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提供应急服务,他也被评为“济南市最美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