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离家成“黑户”,她终于找到回家路

岳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周拥军走访韦小遇家庭 韩章 摄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兰英 实习生 姚述花 通讯员 任东溟
今年40岁的韦小遇(化名),命运坎坷。16岁时,她离开贵州老家,漂泊至岳阳县中洲乡宝塔村。由于智力残障,她与贵州娘家失联20多年。
得知她因身份信息不明无法正常就医、享受惠残福利时,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助残护幼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们迅速行动,开启了关爱帮扶的大门。中断多年的亲情线,也终于得以重新连接。
身份成谜,幸福通道受阻
参战退役老兵张建设,既是一位环保公益达人,又是一家济困助残护幼社会慈善组织理事会成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老家居民张秋平的残障妻子韦小遇,因出生地信息不明,成为了“黑户”。出于同情,张建设立即向岳阳晚报社副总编辑、岳阳市馨德苑困境少年儿童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馨德苑中心)负责人韩章反映了这一情况。
1月11日下午,韩章与张建设带领馨德苑中心骨干志愿者黄朝霞、张小红等人,前往韦小遇家中走访慰问。
韦小遇约40岁,疑似存在语言、精神与智力多重残疾,始终无法清晰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娘家信息。她的丈夫张秋平,精神状态也疑似存在问题(未办理残疾人证),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艰难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开销。日子虽苦,但韦小遇的婆家人很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料。
张秋平的嫂子李湘华,协助韩章了解弟媳韦小遇的过往经历。韦小遇在丧夫后,于2007年7月改嫁同村的张秋平,2010年生下儿子张来财(化名)。其前夫的长兄长嫂大致知晓她的相关信息,但在10多年前已相继离世。
韦小遇的精神疾病时常发作,又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一直无法正常就医,也无法享受国家的惠残福利。张秋平及亲属们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各方援手,温暖如潮涌来
1月13日前后,韩章将了解到的情况,分别向岳阳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岳阳市民政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进行了反馈。与此同时,他与全国多个寻亲志愿服务组织展开合作,希望在贵州方向寻找韦小遇的亲人信息。一时间,韦小遇的寻亲信息频繁出现在各个寻亲微信群和自媒体平台上。

韩章与志愿者商议协助方案 陈谦 摄
“经常接到陌生电话询问弟媳的情况,我感觉好消息很快就要来了!”李湘华多次致电韩章,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期待。
在韩章和志愿者走访后不久,宝塔村干部便登门详细了解韦小遇的个人情况。

志愿者登门走访慰问 黄朝霞 摄
1月18日上午10时许,韩章同张建设再次带领馨德苑中心志愿者黄朝霞及大学生志愿者肖名望等人,为韦小遇家庭送去3000元慰问金。随后,中洲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宝塔村村干部也相继上门,对韦小遇家庭开展春节慰问送温暖活动。

韦小遇家庭收到慰问金 韩章 摄
2月10日上午,岳阳县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中洲派出所干警,在宝塔村村干部的陪同下,围绕韦小遇的身份信息展开全方位调查,并启动了人口信息补录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张秋平及亲属们,看到了韦小遇寻亲成功、落户岳阳县的曙光。
寻得户籍,重启幸福之门
3月12日晚7时许,3名自称生活在岳阳县的贵州妇女,相约登门看望韦小遇。
李湘华告诉韩章,这些人与弟媳交流沟通后,并未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其中一名罗姓同乡坚定表示,她在浙江打工的姐姐肯定清楚韦小遇的家庭信息。
李湘华拨打了其姐姐的电话,得到的信息证实韦小遇的姓名准确无误,对方还表示会让韦小遇的姨表姐联系李湘华沟通。
3月14日下午5时许,韦小遇的姨表姐卢国芬致电李湘华,并互加微信。看到韦小遇的照片和视频后,电话那头的她泣不成声。“20多年了,终于有了表妹的消息!”
韩章立刻与卢国芬取得微信联系。原来,韦小遇出生于1984年,自幼存在语言和智力残障。在童年丧母后,其父亲便将韦小遇托付给卢国芬的父母养育。
卢国芬回忆,韦小遇大约在16岁那年,经一名嫁到岳阳的同乡介绍,漂泊至岳阳,从此便失去了联系。卢国芬的父母在临终前,一直牵挂着韦小遇,要求卢国芬他们一定要找到表妹。
当晚9时许,韩章委托贵州省金沙县向日葵公益协会法人赖元菊,登门走访了解韦小遇家庭的详细信息。
3月16日上午,赖元菊邀约寻亲志愿者代红梅、鲍黔西、邓启万,早上9时从贵阳市白云区驾车出发,于12时到达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掌布镇韦小遇的叔叔家中,向一众亲属了解情况。

志愿者向韦小遇的父亲和叔叔了解情况 受访者供图
之后,赖元菊一行马不停蹄地赶到掌布派出所核实,发现韦小遇的户籍并未注销。该所民警表示,与岳阳公安部门对接后,会先将韦小遇的户籍资料发给岳阳公安,以便补办结婚证和进行户籍迁移工作。
韩章将了解到的上述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了岳阳县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负责人,以及岳阳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岳阳市民政和残联有关负责人。
韦小遇的户籍迁移、申请评残办证,以及为孩子申请享受福利照顾等事项,全媒体记者和馨德苑中心志愿者们将继续关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春节前夕登门拜访 受访者供图